催菇前阶段的水分管理对后期催菇环境的催菇质量和出菇后的菇子健康程度均有不小的影响。但从目前各基地的表现和大多网友所遇到的问题来看,这是一个被严重忽视的管理技术。
催菇前阶段,宽泛一点说是包括从播种到催菇的整个阶段,狭义上说是从营养吸收完全到催菇之间。后面这个仅适用于那些存在着从营养吸收完全到催菇之间有不少于10天的休眠期或停滞期的地区,如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南方高海拔地区,而四川盆地、贵州和云南的低海拔地区不存在这个概念,南方这些地区平均温度偏高,雨水丰富,容易直接从营养吸收完全或接近完全直接到出菇,没有中间这个阶段。
现正是北方各基地面临的这个阶段,本文就只针对北方地区或南方的高海拔地区讨论一下这个狭义上的催菇前阶段水分管理。
该阶段面临的现状是:1)菌丝发菌和营养吸收基本结束,2)部分地区会出现短周期的高温天气,可以诱发原基发生;3)重要的是该地区后期还有绝对的低温。
在这种情况下,温度是合适的,营养吸收已经达标,如果土壤湿度也达标,原基基本都将大量发生。结果是,出来的原基或小菇大概率抵抗不了后期的“倒春寒“低温,届时将眼睁睁看着原基或小菇先发黑、再变红,最后死翘翘。
理解了上述过程,就容易明白我们的操作方案:控制土壤水分,即降低土壤水分至原基不能形成的程度。
具体操作是,从养菌中期开始,就严禁浇水;如果当地雨水丰盛,如陕西北部、四川西北部、鄂西北地区,在种植方案上就要做到深开沟、控水,在养菌中期开始增加棚体通风,降低土壤湿度;也可通过地膜、塑料棚、小拱棚等避雨措施;
具体土壤干湿度指标是:是该阶段的土壤水分大约比播种时的湿度再下降三分之一以上都是可行,或是将手放在地表有轻微的扎手感而不是冰凉感,或是沙性土壤地表(1cm以内)轻微发白表现为轻微松散状。这里用的都是感官指标,不是湿度百分比,是因为不同的土壤结构(含沙量、腐殖质含量、粘性)湿度之间差异巨大,切勿用数字卡死自己。
操作指导:地膜去掉,棚子两头掀开,通风,降低棚子和土壤湿度;待正月下旬气温稳定后再具体确定催菇和催菇操作。
使用益富源菌菇益生宝,促进菌丝生长,提高原基形成率,催菇增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