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节期间,叠加上疫情防控,老百姓感觉到整个社会活动水平降低,排放也相应降低,这是事实。但降低的这部分,主要是和老百姓日常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部分,比如说交通出行、餐饮,还有建筑工地。
“但是也有没降的。比如说冬季取暖,这是刚需。另外有一些重化工行业,比如说钢铁、化工、焦化,工艺不可能停下来,还要维持生产,这部分是没有减下来的。”黄润秋说,因此,我们也做了科学测算,1月底到2月份,在疫情防控期间,全社会污染物的排放降低量和正常水平相比降低了30%。
对于环境容量,黄润秋指出,(春节期间)那几天,京津冀地区刚好遇到极端不利的气象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这个地区会形成强烈的大气逆温现象。所谓大气逆温,就是上面的温度比下面的温度高,像锅盖一样把这个地方给扣起来。这样一个现象,也大大压低了边界层的高度,实际上就降低了环境的容量。
黄润秋解释道,正常边界层高度是1500米到2000米,但在极端不利的气象条件下,边界层高度大概是600到800米,降低了约50%。所以综合测算,那段时间环境容量降低50%左右。这边污染物减排只有30%,但是环境容量降低了50%,那么这个空间要把这些污染物塞进去,只有提高密度和浓度,所以重污染天气就出现了。
黄润秋说,在类似京津冀这样一些排放比较高的地区,遇到极端不利的气象条件,重污染天气完全可能还会回来。“这也印证了我前面说的,我们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