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
地表水:GB地表水分类标准有两个极为重要的水质指标是值得讨论的:
1、pH 6~9通用于Ⅰ~Ⅴ类水。
首先,按地表水的功能分类,如果Ⅰ~Ⅲ类水的pH真的是6~9范围内,就超出了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pH 6.5~8.5,这是不严谨的。
其次,据我院对30多处自然保护区近300支源头水进行实地调查,从雨水降落到地表后到形成涓涓细流之时,pH 常低于6.0,甚而低至4.5。但在自然保护区环境条件下,溪流经过相当长的流程活化,水体pH 逐渐升高超过7.0,高的一支达8.44,未见超过8.5的。若有超过8.5甚而达到9.0的,应考虑水中碱性溶质的影响。
2、没有提出溶解性总固体和硬度的指标要求。
我们知道水是溶解力极强的物质,雨水降落地面后逐渐溶入地壳物质,这些溶于水中的物质总称“溶解性总固体”,包括形成“总硬度”的钙、镁盐离子。随着流程的增加,“溶解性总固体”的量也逐渐增加。
“溶解性总固体”无论其组分对人体健康是否有害,其本质都是溶于水体中的杂质。对水体的品质而言,“溶解性总固体”越高水质就越差,这在除纯净水标准外的其他几个标准中都已经明确了。
我院的调查资料,在流出自然保护区之前,属于“源头水”,其“溶解性总固体”值在17~76mg/L范围内,钙镁离子总量约占三分之一。考虑到其它地区的地质差别,地表Ⅰ类水的“溶解性总固体”的高限值不应超过100mg/L。在此限值内,钙镁离子总量不会超过溶解性总固体的50%,属于天然软水,不必再标示“总硬度”限值。
这样我们就可明确:地表Ⅰ类水(自然保护区源头水)的pH应在6.5~8.5,溶解性总固体的限值应为≤100mg/L。
1、没有“源头”和“水源环境”,有可能是地表河流的地下暗流。越靠近人群聚居地的地下水越可能受到污染。某国际大牌矿泉水就多次发生亚硝酸盐污染。
2、低溶解氧。溶解氧是水质活性的重要指标,地下水溶解氧很低,活性差,个家标准中未予标出。
3、溶解性总固体较高。水的溶解能力很强,长期浸润着地壳,包括多种矿物质在内的地壳的物质都不同程度的溶解于水中,因而地下水的溶解性总固体显著高于地表水。“溶解性总固体”的本质是溶于水中对人体健康有害和无害的杂质,杂质越多水质越差。
3.2游泳池池水水质常规检验项目及限值应符合表2的规定。
z89g88l5ysqw
表2 游泳池池水水质常规检验项目及限值
1、溶解性总固体(TDS)≤原水TDS+1500mg/L
2、氧化还原电位(ORP)≥650mV
3、氰尿酸≤150mg/L
4、三卤甲烷(THM)≤200μ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