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的货币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才能,创造出自成体系、光彩夺目、独具特色的东方货币文化。近代机制银元因其特定的历史时期使它在钱币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代表着近代中国的货币文化,反映了我国近代历史、经济、金融的兴衰和沧桑,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文物价值。宣统元宝是清朝货币名,是宣统年间发行的宣统年号银圆。宣统三年大清银币为前清之正式国币,原期辛亥十月发行。尚未发行,武昌事起,国体忽变。已经解往度支部之银币成为北洋两镇镇压武昌新军之饷。而宁厂所存银币(原期上海同期发行)及鄂厂所存之部分银币成为普通流通银币的一种。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设造币厂铸造银元。币面中央是汉文“光绪元宝”四字,周围有九个汉字“广东省库平七钱三分”,后改为七钱二分;背面为蟠龙花纹及英文,通称“龙洋”。
近期我公司征集了一枚湖北省造宣统元宝,此藏品为湖北省造宣统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钱币正面:珠圈中满汉文“宣统元宝”四字,圈外上环“湖北省造”,下环“库平七钱二分”。钱币背面:中心为蟠龙图案,上下环英文版湖北省造及库平七钱二分,其包浆入骨,熟旧自然,深打字口清楚,流通痕迹明显,边齿过关,龙鳞清晰,品相精致,不失为一件珍品。目前宣统元宝的投资市场火热,行情大涨,极为罕见、有巨大的投资价值、及收藏价值。
湖北省造银元在银元中知名度较高,主要因为龙的艺术造型优美,气势磅礴,腾云驾雾,工艺精湛,可以说是清代银币铸造中的一个高峰。虽然湖北省所铸造的银元枚数不多,但版别设计却非常丰富,是其他银币铸造所不能比的。银元上的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影响之大,涵义之深,外国人称中国为“东方巨龙”,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是中国特有的艺术产物,它的造型集中了地上的走兽、天空中的飞禽、水中的鱼类其精华部分,它由狮的鼻、虎的嘴、牛的耳、鱼的眼、鹿的角、马的鬃、蛇的体、鲤的鳞,鹰的爪、金鱼的尾所组成。因此,龙虽不存在于生物界,但它取自于生物界,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
宣统时期发行的宣统元宝,即宣统年号银圆。光绪十三年(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委托英大臣在英国订购全套造币机,并首次在广东钱局铸造机制银币和铜币。此后,各省纷纷效仿,从国外购入机械铸造银、铜元。包括广东钱局在内的许多造币机都是从英国伦敦著名的伯明翰造币厂订购。英国大型工业的介入,使银币染上了西方的色彩。宣统元宝是由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发行的。宣统皇帝即位后,开始铸造宣统年号。宣统元宝银币正面图案,正面以楷书书写,下方为币值,中央为“宣统元宝”楷书汉字,中间为满文。宣统银币背面用英文书写,背面用英文书写,中间是一条威风凛凛的蟠龙图,栩栩如生。这枚宣统元保存的很好,表面有明显的流通痕迹。“湖”字的左上角是一轮弯月,右边是一颗五星。宣统即位第二年也就是1910年,清朝政府颁布了一个《币制则例》,把铸币权统一收回中央,规定国币以圆(元)为单位,造币总厂于当年试制以圆为单位的大清银币一套。这也是铸币史上的一次演变。
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正式退位,在位仅仅3年的时间。因此,宣统皇帝在位期间铸造的当朝使用的钱币,无论是宣统元宝龙纹银币,还是宣统元宝铜币数量相对各个历史朝代是较少的。宣统元宝是货币名称,是宣统年间发行的宣统年号钱币,用于流通的材质主要是银圆和铜币。时至今日,百年前留存下来的宣统钱币成为钱币市场中藏友喜爱的品种之一。
藏家喜爱收藏宣统元宝钱币原因有几点,一是内地铸钱局铸造的钱币上有着非常精致的外形和图案,字迹图案精美超群,着实好看;二是因为宣统时间不长并没有大批量的生产,使得刻有其年代的银币本身就数量稀少;三是本来铸造数量不算多而当时那个时期损耗又很大导致数量更为稀少,时间短,数量少,磨损多,收藏界还是认为物以稀为贵;四是随着古钱币收藏的日益深化,追根求源也必然成为收藏趋势,宣统三年曲须龙壹圆银币,当时户部造币总厂当时同时设计了“长须龙”“短须龙”“曲须龙”三种款型,而最终结果却选择了“曲须龙”的版型铸造发行。所以大家好奇为啥会选定“曲须龙”,反之“长须龙”和“短须龙”就会被更多的人去收藏和深入研究了。因此在收藏清朝古钱币的收藏者眼中还是比较突出的,成为比较受关注和喜爱的清朝古钱币之一。
此枚钱币经历了无穷的岁月和战乱之后,包浆老道,流通痕迹明显,字体工整,工艺精湛,雕工完美,浮雕感强烈,却依然可以完整地保留下来,且没有丝毫损坏品相如此精美,实属不易,具有很高的文物收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以及艺术品鉴价。这款银币一直以来都是泉家以及研究者们所讨论的对象,他们根据不同的版别与板式,把收藏这款一钱四分四厘的银币作为一种乐趣,实在是一种对于美的享受。俗话说:“物以稀为贵”,由于宣统元宝作为特殊历史时期、地方政权的特殊货币,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物价值等特点,从收藏与投资角度来说乃非常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