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医疗技术微创化的需要也日趋迫切,外科手术技术微创化、内镜化是必然趋势。全脊柱内镜技术与传统的脊柱外科开放手术比较,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临床疗效好。
目前,国内发展最为普及的是经皮单通道脊柱内镜技术,但因为内镜与工作通道一体的限制,内镜观察范围不足,且其手术操作器械细小,活动范围受限,工作效率低下。近年来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 UBE)技术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PART 01
脊柱内镜手术发展历程
在目前脊柱内镜全程监视下手术操作技术出现之前,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的经皮髓核切除术基础上,将关节镜引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1]。
Forst等[2]在传统腰椎间盘开窗手术中使用其研发的Hausmann-Forst内镜系统对手术节段椎间隙和残留髓核进行观察。自此之后脊柱内镜技术不断发展,1996年Kambin[3]尝试在关节镜辅助下采用单侧入路两个通道或双侧入路两个通道的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De Antoni等[4]对单侧入路两个通道的关节镜下间盘切除技术进行了改良,并首*详细系统地描述了UBE技术。Yeung等[5]研发了将光源、内窥镜、灌洗系统、工作通道高度集成为一体的脊柱内窥镜(yeung en-doscopic spine system, YESS),并提出YESS手术技术。YESS技术属于间接减压技术,对于脱垂型间盘突出、侧隐窝狭窄、中央管狭窄及椎间孔狭窄等疾患的疗效并不理想。针对上述不足2003年Hoogland等[6]研发了TESYSS(the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urgical sys-tem)脊柱内镜系统,对YESS技术进行了改良,在术中引入了环锯对上关节突进行骨性成形。这一技术改变极大地扩展了椎间孔镜技术的应用范围。Choi等[7]首*报*了经椎板间入路应用YESS脊椎内镜系统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Soliman[8]在前人的基础上再次改良了UBE技术,在术中使用泵灌洗系统进行手术,并将其定义为灌洗下内镜椎间盘切除术。PART 02
UBE手术技术特点
UBE减压技术是一种不受工作通道或刚性工作管道限制的经皮内镜技术。它通过棘突旁的两个小的手术切口完成,一个切口用于内窥镜和生理盐水灌注,另一个用于手术器械通过和生理盐水流出。通过连续的生理盐水冲洗和高清内窥镜,可在清晰和放大的内镜视野下进行精准的神经减压。UBE减压技术可用于椎板间入路,亦可用于椎间孔入路,可根据病变位置的不同进行选择,目前在椎板间入路下应用UBE减压技术最为普遍。
第一个通道通常定位于患侧病变节段上位椎体椎板下缘与棘突旁开1cm处,于此点垂直向下做1cm切口并逐层扩张至椎板下缘,应用骨膜剥离子向关节突关节方向钝性剥离椎板间软组织至关节突关节内侧缘以制造工作腔室。再于此切口近端2~3cm处做第二个手术切口放置内镜[9]。也有学者选择患侧中线旁开1cm或尽量邻近棘突,与手术责任节段的上下终板投影交接处设计两个通道[10-11],但两个通道之间的距离应维持在大约2cm,并可根据病人的身高与手术节段调整[11]。我们习惯于使用手术责任节段上下椎体患侧椎弓根的内下缘与内上缘作为两个手术切口的定位标记点,UBE减压手术两个通道的设计应根据病人病变的不同病理类型作适当调整,例如在脱垂型间盘突出的病人应根据间盘脱垂的位置适当地向近端或远端调整工作通道位置,以便于术中内镜观察与手术操作。在制造工作腔室前,我们常先同时置入近端内镜穿刺鞘与远端剥离子,并在C臂机定位下于手术节段上位椎体棘突与椎板下缘交汇处进行交叉会师,在剥离子触碰到内镜穿刺鞘后再应用剥离子钝性剥离椎板间软组织制造工作腔室,这样有利于迅速建立内镜与操作器械之间的三角关系,降低置入内镜后无法寻到手术操作器械的几率,提高手术效率。Soliman[8]认为,术中生理盐水灌注压力应维持在30~60mmHg,其他学者认为应维持30mmHg或以下[9-11]。术中内镜观察通道与手术器械作操通道可根据情况而交换位置。UBE技术的镜下减压操作与传统显微镜下脊柱减压操作类似,但在做骨性减压时应避免使用骨刀作大块切除,而应碎块化切除骨组织。这样既方便从软性操作通道内取出切除的骨块,又可降低一次性过度骨性切除导致的医源性不稳的发生。UBE减压技术与单通道减压技术相较具有以下优势与特点:
(1)UBE技术使用常规的关节镜及手术器械即可完成实施;
(2)UBE技术的内窥镜与手术器械分属不同的两个通道内,两者均可独立运动;
(3)UBE技术的脊柱减压过程与传统显微镜下脊柱减压操作相似,无需像单通道减压技术进行特殊的培训;
(4)UBE技术由于操作通道没有刚性工作套管的限制,可以使用尺寸较大的常规手术器械。
PART 03
单通道手术技术特点
单通道脊柱内镜技术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