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山,28亿年前的地壳运动造就了她伟大的体质,稳如泰山、重于泰山,国泰民安,诠释了中华民族高尚的品质和理念。
在赏石界,宋代米芾拜石的典故耳熟能详,广为流传,而源于汉代的泰山摩崖石刻“拜石”,也有待揭开其神密的面纱。
1987年12月,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一批“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浩瀚的泰山石刻则是列入“文化遗产名录”的重要因素。
张用衡先生所著《泰山石刻全解》,宋纯立先生作序中记载:“据专家21世纪初统计,泰山存历代石刻1587处。其朝代分布情况为:秦代1处、汉代3处(包括无字碑)、晋代1处、北朝4处、隋代1处、唐代37处、宋代118处、金代22处、元代36处,明清至当代则更多了。在本书中我们能够看到其中的几乎全部。”
泰山石刻被誉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一部“石书巨典”,而泰山摩崖石刻“拜石”则被誉为赏石艺术的文字鼻祖。
泰山摩崖石刻“拜石”,位于泰山中路万仙楼北邻登山古盘道的西侧,整幅石刻宽130cm、高50cm,款为:“集汉史晨碑字 光绪壬寅蒲月 高唐龙祖森题石。
张用衡先生所著《泰山石刻全解》记载:“拜石刻石,在纪念碑西侧,刻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
高唐龙祖森是根据查伴月轩主《汉隶书史晨碑》“拜石”拓片及史料记载,在泰山题刻《拜石》。据史料记载,汉武帝刘彻16岁登基,在位54年,文治武攻、开疆拓土、重农兴商,开辟丝绸之路,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大国版图。成就大业的汉武帝沿袭秦始皇封禅泰山的帝制,曾十次驾临泰山,六次举行封禅大典,祈福“国泰民安”。汉武帝刘彻,是有史以来登封泰山最多的一位皇帝。汉武帝对泰山天地可鉴的崇拜之情,见于其对泰山的极尽赞美之词:“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关于泰山摩崖石刻“拜石”,还需从汉武帝登封泰山说起。传说,汉武帝第一次登封泰山时,神密地运回四尊泰山石(因神密未入史)安放在未央宫的四个角上,并在正门的两尊泰山石刻上“拜石”二字。汉武帝“拜石”如拜泰山,以示对泰山的崇拜。因后来未央宫损毁于战乱,安放在未央宫四个角落的泰山石也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泰山摩崖石刻“拜石”将与泰山共存。
2014年务院国发[2014]59号文件将“赏石艺术”作为传统美术类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编号:VII-122;2015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观赏石鉴评标准》颁发实施,是中国赏石艺术事业的重要史册。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新时代的“赏石”观点与历史上的“拜石”理念,完全可以融汇贯通,世代传承。
018年1月9日,八十岁高龄的泰山资深赏石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