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片吸虫背腹扁平,棕红色叶片状,长20~30毫米,宽5~13毫米。
肝片吸虫成虫寄生在牛、羊及其他草食动物和人的肝脏胆管内,有时在猪和牛的肺内也可找到。
在胆管内成虫排出的虫卵随胆汁排在肠道内,再和宿主的粪便一起排出体外,落入水中。
在适宜的温度下经过2~3周发育成毛蚴。
毛蚴从卵内出来体被纤毛在水中自由游动。
当遇到中间寄主椎实螺,即迅速地穿过其体内进入肝脏。
毛蚴脱去纤毛变成囊状的胞蚴,胞蚴的胚细胞发育为雷蚴。
雷蚴长圆形,有口、咽和肠。
雷蚴刺破胞蚴皮膜出来,仍在螺体内继续发育,每个雷蚴再产生子雷蚴,然后形成尾蚴,尾蚴有口吸盘和腹吸盘和长的尾巴。
尾蚴成熟后即离开锥实螺在水中游泳若干时间,尾部脱落成为囊蚴,固着在水草上和其他物体上,或者在水中保持游离状态。
牲畜饮水或吃草时吞进囊蚴即可感染。
囊蚴在肠内破壳而出,穿过肠壁经体腔而达肝脏。
症 状
本病的临床主要表现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这又取决于感染虫体的数量、年龄和饲养管理条件。
急性型
该病型多见于羊,常发于夏末和秋季,多因短期感染大量囊蚴所致。患羊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委顿,衰弱易疲劳。排黏液血便,全身颤抖。肝区压痛,肝肿大,迅速贫血、黄疸。危重病例常在3~5天内死亡。
慢性型
本病型较为多见,多是由寄生在胆管中的成虫所致。患畜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逐渐消瘦、贫血,黏膜苍白黄染,眼睑、颌下、胸腹下出现水肿;被毛粗乱无光,步行缓慢无力,便秘与下痢交替发生。最后因衰竭而死亡。
剖 检 变 化
急性型可见急性肝炎和贫血病变:
肝肿大,包膜有纤维素沉积,常见有暗红色虫道,内有凝固的血液和少量幼虫;
腹腔积有血红色液体,呈现腹膜炎病变。
慢性型可见慢性增生性肝炎和胆管炎变化:
肝实质萎缩、边缘钝圆、退色变硬,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胆管肥厚,胆管内有磷酸钙和磷酸镁等盐类沉积,而使内膜粗糙;
胆管内充满虫体,胸腹腔及心包有积液。
一般可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特点和剖检病变,以及粪检查到虫体和虫卵等,以此可作出诊断。
预 防
主要的预防措施
定期驱虫,消灭中间宿主,经常性灭螺,并加强饲养管理,管理好粪便,杀死虫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