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水质污染是由于河道纳污量超过河道的自净能力造成的。由于河道被作为排污渠道,有机污染物长期沉积河底,形成厚度不等、成份复杂的黑臭淤泥层。淤泥中污染物向上覆水体释放,加上外界还在不断排入的有机污染物,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底部溶解氧低于0.2~0.3mg/L时形成厌氧环境,有机物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产生有毒有害的还原性气体和臭味,水体严重缺氧,水生生物消亡,食物链不复存在,河道失去自净能力,造成水体黑臭。而且,大量淤泥沉积令河道河床升高,减少河道的有效容积,对排涝不利,水位上涨容易造成泛滥成灾,这个问题在河道治理时不能忽视。
黑臭的河水和底部淤泥中累积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和污染物质,底泥的氧化还原状态直接影响河道自净能力和上覆水体水质。当底层氧化还原环境发生变化时,特别是进入春、夏后,环境温度升高,底泥中的营养物质和污染物质会重新释放加入水体,水质又重新恶化。所以,即使在外源营养物被完全切断(例如截污治污)之后,底泥释放的营养物质仍然能够导致水质很快恶化。
就地处理法则不将底泥疏浚出来,而是直接在水下对底泥进行覆盖处理或者是排干上覆水体然后进行脱水、固化或物理淋洗处理,但也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处理方法,如对于浅水或水体流速较大的水域,不宜采用原位覆盖处理,对于大面积深水水域则不宜采用排干就地处理。
资源化利用与常规处置:淤泥从本质上来讲属于工程废弃物,按照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应尽可能对淤泥考虑资源化利用。
只要是能将废弃淤泥重新进行利用的方法都属于资源化利用,例如利用淤泥制砖瓦、陶粒以及固化、干化、土壤化等方法都属于淤泥再生资源化技术。而农村地带可将没有重金属污染但氮、磷含量比较丰富的淤泥进行还田,成为农田中的土壤。或者将这种淤泥在洼地堆放后作为农用土地进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