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19:30点中国嘉德迎来了香港秋季拍卖“琼玉苍素──美国旧金山私人珍藏古玉遗产拍卖Ⅱ”专场,此拍卖呈献多件珍罕杰作。承2018年秋季「琼玉苍素」专场的佳绩,本次拍卖再次引起了高度关注。此次拍品全部来源于一位已经过世的美国旧金山私人藏家,此次,他的家人精心挑选出了42件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小件玉器,甜美精细,估价低廉,大多是玉种和沁色双双绝美之品,等级亦不能小觑,符合当下收藏市场的欣赏品味,值得选藏。
本场拍卖共计46件拍品,在激烈竞拍后,本场最终成交额斩获逾1000万港元(约合人民币950万元)。
以下是本场拍卖中高价成交拍品精选
Lot 862 西汉 玉马
尺寸:宽8cm估价~港元成交价港元
描述:本品玉质温润细腻,有光泽,白中泛青,颈项和臀部有黄褐色沁。马作伏卧状,体态较为丰满,具有写实风格,目前视,口微张,颈项粗壮,眼睑、鼻孔、马耳、鬃毛均刻画细腻生动。马的肌体线条柔和,四蹄伏地,体态矫健,膘肥体壮,把马的肌肉刻画得栩栩如生。整体制作规矩,符合解剖原理,表现了马的静态,生动形象。
来源:美国私人珍藏,20世纪80年代购藏
Lot 826 文化期 玉玦尺寸:宽3.6cm估价:80,000~港元成交价港元
描述:青黄玉质,温润通透,局部有白色沁色。玦呈扁平圆环形,截面呈C形。中部钻以大圆孔,以斜磨技法使孔壁两侧向内部凹入,凹口略呈楔状。环外壁有一处豁口。整器取材硕大饱满,通体磨制光滑,器形制规整,线条简洁抽象而流畅,带有典型的红山文化玉器风格。玦为古代配身玉器的一种,地域纵贯南北,最早出现在东北地区红山文化,而长江下游地区盛行于马家浜文化,其以素面、扁圆环形玦为代表,用途多为耳饰和佩饰。《国语•晋语》中所谓「如环而缺」与《系传》中「环之不周」的玦,都是指此类扁平环形玦。
来源:美国私人珍藏,20世纪80年代购藏
Lot 860 汉 玉咬尾龙环尺寸:宽3.5cm估价~港元成交价港元
描述:白玉质,玉质温润,以留皮衬托。整体略呈环状,随形浅浮雕蜷体螭龙形,龙身盘旋,张口露齿,作首尾相衔貌。正反两面均饰。螭龙首雕琢传神,管钻出双眼,独角上冲,龙身阴刻卷云纹,带有浮雕与细阴线勾勒塑形,外缘饰有出廓钩状,活泼劲挺。环身线条起伏随其动作蜿蜒盘桓,龙身肌肉隆起,足趾攀附有力,刻画精妙传神,是一件艺术造诣极高的汉代玉器佳品。以噬咬尾部,头尾相接造型之龙、蛇,体现了古人天道往复、无限回圈的宗教观念,在汉代之前即为常见题材。战国时期玉器雕刻龙纹成为流行题材,为龙形玉器的艺术精华所在,且集中表现在龙形环佩上。至汉代玉环在龙纹刻画上更为生动形象,装饰风格更趋于华丽,凡侧面造型均作张口咬尾状,也是汉代玉龙的特征。有别于一般平面造型之龙佩,此咬尾龙设计巧妙,表现出汉代不拘一格、自由奔放的审美情趣。
来源:美国私人珍藏,20世纪80年代购藏参阅:《中国玉器全集4:秦、汉—南北朝》,芦兆荫,河北美术出版社,1993年,第200页,图280
Lot 823 文化期 玉玦
尺寸:直径2.5cm估价:30,000~50,000 港元成交价港元
描述:玉玦通体无纹饰,玉质滋润通莹,色似秋葵,带有牛毛沁,通体琢磨光洁圆润。体呈圆柱状,两端贯一通孔,一侧出缺口,缺口狭小,器体截面呈C形。制作精致,造型带有典型的红山文化玉器风格。其玉质优良,意态古朴,将古人具象与抽象的艺术形象呈现得淋漓尽致。玉玦,环形而有缺口之玉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玉玦一般无纹饰,形体较小。古代配玦含义丰富,如表示有能力决断事情、表示决心等。玉玦不仅有装饰作用,而且具有强大的礼仪功能,古人认为可以通过玦来听从上天或神的指示。
美国私人珍藏,20世纪80年代购藏
对天珠或者其它西藏珍宝感兴趣的朋友
请加下面美女学习交流
Lot 824 文化期 玉勒尺寸:宽2.4cm估价:30,000~50,000 港元成交价港元
描述:黄玉为材,玉质油润,光洁亮泽,色泽娇美。器通体素面,近鼓状造型,中间略鼓,上下中通穿孔,截面磨制为倾斜状,为红山文化的典型造型。红山文化玉器素以造型抽象,线条流畅著名,此枚玉勒整体形态饱满,造型简洁,浑厚朴素,久经把玩,更为内敛温润。
来源:美国私人珍藏,20世纪80年代购藏
Lot 825 文化期 多宝玉串尺寸:长2.9cm估价:40,000~60,000 港元成交价港元
描述:玉质多宝串饰一组三枚,均为文化期,质地细腻温润,由一玉管、一玉勒子及一玉玦组成,每件间带有隔珠,表面光素而不加纹饰雕琢,纯以玉色为美:玉管为鼓形,局部有云雾状的纹理。中间柱形玉勒,形上收下阔,局部有灰、白沁,皮色苍茫,风格高古。下为玉玦,玦玉质黄色,器形饱满,包浆严密,上方留有凹陷磨痕,两侧斜面工艺为典型的红山时期的雕琢工艺。整体造型古朴大气,色泽温润素雅简洁,带有远古光华。
来源:美国私人珍藏,20世纪80年代购藏
Lot 830 文化期 玉人面纹双层勒尺寸:高3.6cm估价:80,000~港元成交价港元
描述:玉勒子呈圆柱形,中间对钻圆孔,器表依饰纹分为两节,中间以弦纹相隔。每节均琢磨两组神人兽面纹,上下共计四组。以双圈阴线与剔地呈现双目与眼眶,碾琢阴刻网底,细密繁缛,为良渚文化的典型纹饰,形制与同时期的兽面纹玉管、玉琮相近,纹样略简化。周身受沁明显,呈鸡骨白色。良渚文化众多的串饰中,常见玉管和玉勒,玉管器形较小,形制较单一,玉勒则是如本器较大的一种管状佩饰,形制多元,一般而言也有将勒称作管的情况。而两者主要的差异点在于:玉管多数光素无纹,为成串成组的饰件,而玉勒则可单独佩戴,故表面亦多见装饰纹样。此兽面纹多出现在良渚玉琮上,良渚玉琮存世相对多见,而纹饰如此经典的良渚玉勒却极少见,值得特别关注。此器刻工精细,一方小小玉勒,足见几千年前玉雕工艺之精美。
来源:美国私人珍藏,20世纪80年代购藏参阅:《玲珑玉雕》,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1996,第165页,图版编号142
Lot 832 文化期 玉兽面纹佩尺寸:高6.3cm估价:60,000~80,000 港元成交价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