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窑是五代周显德初年所烧,出自当时的北地河南郑县(1953年改称郑州)。那里本来就适合做陶器,又因为当时世宗姓柴,故名。当时亦称御窑,从宋朝开始便叫柴窑。其瓷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制精色异。为古来诸窑之冠,但底部大多多粗黄土色。柴窑诸多传说和记载都离不开(格古要论)里这句:柴窑最贵,世不一见!
一件有着天空般青色的青百合花瓶近日在日本武雄市阳光美术馆展出,它被怀疑很可能是中国已经失传千年的官窑“柴窑”。而这次展览也是其首次公开。“柴窑”被视为中国“诸窑之冠”。
疑似柴窑作品青百合花瓶在日本展出
青百合花瓶目前归“在日中国历史文物保护协会”所有,该协会会长对中如云12年前开始对其展开研究。对中说,把酒注入到花瓶中部再倒酒,花瓶会发出“康——康——”声,这让他很吃惊。对中说,他后来研究发现,这与中国历史文献中对柴窑的描述———“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相吻合。
在日本展出的青百合花瓶
明朝《宣德鼎彝谱》中记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柴窑是后周在位五年的皇帝柴世宗的官窑,也被称为“诸窑之冠”。据悉,在目前中国陶瓷界,尚无人见过真正柴窑,也无从鉴定。但对中说,在否定汝、官、哥、钧、定诸窑特征后,他将研究此花瓶的目标转向柴窑。他说,、
2005年,牛津大学根据热致冷光法对“青百合花瓶”进行年代测定,证实其为700年至1100年前烧制,这与后周皇帝柴荣在位时间基本一致。
北京古残瓷收藏家白明现场目睹了“青百合”真身,但他没有给出“柴窑”定论。他评价道:它符合从青铜器向陶瓷发展而来的特征。“是品相非常好的完整的宋代早期中国陶瓷的立件”。
至于此“宝瓶”如何流入日本,美术馆馆长关口胜利称,根据记载,大约600年前,中国明朝皇帝将这件花瓶赠给日本幕府将军足利义满,后由日本著名的古笔家族世代相传。主办方透露,日方计划在国内外巡展此“宝瓶”。
柴窑简介
在那些中国历史陶瓷器里,隐藏着一件有着令世人惊讶的谜与历史的名宝。那就是,被称为“世界陶瓷史上的奇迹”、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的官窑——柴窑”。柴窑,知道的人都了解,它被赞誉为拥有极致之美的陶瓷器艺术品、堪称至宝中的至宝。但是,世界之大,却没有一个人看见过、触摸过。
历代文献有关柴窑瓷器收藏的记载1
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吕震编
写的《宣德鼎彝谱》记载:“……内府
收藏柴、汝、官、哥、钧、定名窑器
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其柴、汝、
官、哥、钧、定中并选二十九种。”
2
据传,明朝权相严嵩父子,借皇帝之名,
举全国之力,穷其一生搜罗到十数件柴
窑瓷器。
3
《清稗类钞》记载,周竹卿藏柴窑小水盂;
又记,清人徐应香收藏一柴窑小盂,色鲜
碧,质莹薄,人间罕有。
4
清汪启淑《水曹清暇录》记载,有柴窑茶盏。
5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清人
何梦华为阮元购得柴窑一片,镶作墨床,
色亦葱倩可爱。而光彩殊晦,疑为均窑
混真。
6
清代刘体仁《七颂堂识小录》中,记其亲
眼所见:“柴窑无完器,近复稍稍出焉,布庵
见示一洗,圆而椭,面径七寸,黝然深沉,光色
不定,‘雨过天青’未足形容,布庵曰:‘予目之
为绛青’。”
7
清宫内府曾有收藏记载,《清高宗御制咏
瓷诗》中,有四首咏柴窑器的诗:《咏柴
窑碗》两首,《咏柴窑枕》、《咏柴窑如
意枕》各一首。
8
邵蛰民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刊印的
《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记载:“琉璃厂某古
玩肆有残瓷一片,就琢为园形,周径约三寸余,
厚分许,釉淡青色,光足可鉴人,四周露紫砂胚。
柴瓷青如天,明如镜,虽色光俱佳,而薄如纸一
节已属不符。”
9
民国赵汝珍《古玩指南》书中记载:
“柴窑传世极少,故宫中尚可见之。”
10
据传,民国时期,袁世凯的管家、大收藏
家郭葆昌以一处宅子、二十亩良田与人交
换了一件柴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