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青花瓷的器型、胎釉鉴定

  • 发布时间:2019-03-14 17:12:33,加入时间:2019年02月26日(距今1957天)
  • 地址:中国»广东»深圳:香港觀塘創業街9號27樓2703-04
  • 公司:深圳福羲国际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 联系:刘经理,手机:13544705959 微信:LWJ7913 QQ:1095033479

康熙青花瓷的发展可以康熙十九年(1680年)为分水岭。在此之前,也就是康熙前期,官窑瓷器的生产情况与顺治朝相似,虽数次命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御用瓷,但都没能走上正轨。官窑生产的非正常状态,反而给民窑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为康熙民窑青花的繁荣打下了基础,所以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并没有明确的官民窑界限,产品质量都不高。1680年后,御窑厂奉旨炼造御器,开始真正恢复生厂,这些措施不仅使御窑厂很快恢复过来,并且有了更大的发展,所以康熙中后期的官窑青花瓷器可以说是清朝此类产品中的佼佼者。

  器型

  康熙瓷器的造型风格多古朴凝重,在清朝瓷器中显得高大雄伟。康熙青花的造型早期仍延续明末的遗风,中期以后造型变化很大,新的品种层出不穷。无论琢器圆器全部都规矩整齐,大到一米多高胎体厚重的凤尾尊,小到不及5厘米的薄胎十二月花杯,都烧制得相当规矩,极少有歪塌变形现象。

  许多尊、花觚、观音瓶等器物的底足在近底边的外围都向内旋进一周,形成“二层台”的状圈足。这种现象十分普遍,表现在大件器物上,10多厘米的小瓶圈足也从外向内旋修一刀,这种器足的处理方面是康熙朝独有的。

  主要器型有碗、盘、壶、尊、香炉、凤尾尊、棒槌瓶、大方瓶、观音瓶、花觚,将军罐、笔筒等,其中有些造型独特,在瓶类中,除了传统的梅瓶、玉壶奉上瓶、抱月瓶、葫芦瓶外,最常见的是棒槌瓶、荸荠瓶和特殊的方瓶等。尊有观音尊、凤尾尊、摇铃尊等。到了晚期,仿明成化青花瓷比较成功。

  胎釉

  在胎釉上,康熙前期的胎骨已有所改进,但仍不够细腻,还较粗重,釉层也肥厚,有些泛青。总的来看,康熙青花的瓷胎可分为四种:厚胎青花主要是大件的鱼缸、大盘、大瓶、大碗等,最厚的可达1.5厘米;中胎青花,绝大多数的琢器圆器均采用此种瓷胎,一般为0.5厘米左右;薄胎青花,包括半脱胎,只限于小酒杯、小碗之类的小巧的器物,最薄的只有0.1厘米,极薄而透明。浆胎青花,以细澄的浆泥制成的瓷胎,又称“煨瓷”,胎面泛土黄色,轻薄松软布满细密的开片纹,此类有罐、瓶、鼻烟壶、印泥盒、唾盂类制品。

  早期釉面呈青白色,釉汁凝厚透明,从康熙中期开始,胎土的淘炼更加严格,极为纯净细腻,加上制瓷技术的精细,使得胎质显得洁白细腻而又坚硬致密,胎体也变薄。大器及一般的琢器胎体比较厚重,仍采用分段衔接的制作方法,但因为修胎细致,衔接痕平滑规整,不像明代那样明显可用肉眼看出。与此相应。釉面也光滑细腻,釉质莹润柔和,釉色洁白无瑕。胎釉结合非常紧密,具有玉质感。到了晚期,再度出现青白色釉面,并且延续到雍正时期。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