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货币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其特殊的历史地位, 从汉武帝元村五年(公元前18年)至隋,在历经两汉。续晋南北朝的739年中,五铢钱都被认为是标准铸币,我们称之为“五铢钱制”阶段。唐高祖李渊在武德四年废五铢钱,铸行“开元通宝”此间也铸造过其他钱文的钱币,但都行用不久,开元通宝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开元通宝历时1300多年.它的铸行开创了“通宝钱制”,对中国封建社会货币经济影响很大。开元通宝钱,径约24毫米,重约4克为一钱,每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 起用这种新衡制,换算便利,适合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钱币铸造的形制和重量上,开元钱成为唐代以后各代铜钱的标准。
唐朝初年在并(今山西太原)、幽(今北京市)、洛(今河南洛阳)、益(今四川成都)诸州置监铸钱,次年又于桂州(今广西桂林)铸钱。行用钱为欧阳询所书“八分篆隶”书体,经钱监严密督造的一种优质开元钱。主要特征是:面、背肉好,郭整,钱文深峻清晰,铜质纯净,铸造精良。极其精美,也是在史书中首次明确记载钱文的书者姓名。早期开元郭精细峻深,文字精美,钱径24~25毫米,穿径7毫米,郭宽2毫米,重约4.5克。四字含八分及隶体,笔画端庄沉稳,“开”字间架匀称,疏密有致;“元”字首画为一短横,第二笔左挑,背最初无文,“通” 字的“辶”前三笔各不相连,呈三撇状,“甬”部上笔开口较大; “宝”字着笔庄重,其“贝”部内为两短横,不与左右两竖笔连接。中期“元”“通” “宝” 三字不甚匀称,“元”字左、右挑或双挑, “宝”字较小,背多月纹(月纹相传出自于杨贵妃或文德皇后,其实早在东汉灵帝时已经出现),间有星、星月纹。后期开元边郭较宽,铸造草率,大小不一,常有错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