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病是柑橘的一种重要病害,病原属于细菌,是国内外的检疫对象。但现在全国的柑橘产区除少数几个县市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在橙类面积较大的地区常造成严重为害。桔树受害后引致落叶、落果,树势衰弱,果实产量和品质降低,且不耐贮藏苗木受害后引致落叶、枯梢,严重时导致枯死。
一、症状:叶片上先出现针头大小的浓黄色油渍状圆斑。接着叶片正反两面隆起,呈海绵状,顶部稍有褶皱。随后病部中央破裂,木栓化,呈灰白色的火山口状。病斑多为近圆形,直径3~5毫米,常有轮纹或螺纹,周围有一暗褐色油腻状外圈和黄色晕环。果实和枝梢上的病斑与叶片上的相似,但病斑的木栓化程度更为严重,山口状开裂更为显著。病斑周围有油腻状外圈,但无黄色晕环。病部只限于果皮,不发展到果肉,病斑直径多为4~5毫米。前期发生的病斑隆起多,后期发生的较扁平。枝梢上的病斑与叶、果上的相似,但突起显著,无黄色晕环。病斑的大小、形状因寄主不同而异。在甜橙和柚类等较感病的寄主上的病斑一般较大而隆起在宽皮柑橘等比较抗病的寄主上的病斑则一般较小而略扁平。
二、发病规律:病原细菌在柑橘病部组织内越冬。翌年温度适宜、湿度高时,细菌从病斑中溢出,借风、雨、昆虫和枝叶交互接触作短距离传播。远距离的传播则主要通过带菌苗木、接穗和果实。病菌落到寄主的幼嫩组织上,由气孔、水孔、皮孔和伤口侵入,潜育期3~10天。不同柑橘品种的抗病性差异显著,其中甜橙类严重感病,酸梅、柚、枳和枳橙次之,宽皮柑橘类较耐病,而金柑则抗病。刚抽发的嫩梢叶和刚形成的幼果,其气孔还未形成,病菌不能人侵。嫩梢叶在萌发后20~55天,幼果在落花后35~80天其气孔形成多且处于开放阶段,病菌易侵入而大量发病。此病发生的温度范围为20~35摄氏度,最适为25~30摄氏度,高温高湿天气是流行的必要条件。暴风雨和台风给寄主造成大量伤口,更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侵入。
三、防治方法:
(1)严格执行检疫。柑橘苗木、接穗、砧木、种子和果实的调运要按规定严格实施检疫,防止溃疡病的传播蔓延。保护区发现病树、病苗立即烧毁。
(2)培育无病苗木。苗圃应选择在周围1000米以上无相橘类植物的无病地区建立,并建立无病优质母本园,就地供应无病接穗。
(3)减少果实和叶片损伤。可采用营造防风林,以减小果园风速(尤其在有台风的地区能显著减少病害发生)及时防治潜叶蛾等害虫,减少虫伤。
(4)喷药保护嫩梢和幼果。苗木和未结果的幼龄树以保梢为主,在春、夏、秋梢萌发后20~30天各喷药1~2次。结果树以保果为主,在花谢后10天、30天、50天各喷药1次。梢果幼嫩期出现台风时,台风过后应立即进行防治。药剂可用:溃腐灵+大蒜油、氯溴异氰尿酸等。并适当增施生物菌剂(如地力旺等)
(5)冬季清园。剪除发病枝叶和果实,并集中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