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古董交易时间快,联合共鉴

  • 发布时间:2018-08-06 16:55:40,加入时间:2018年01月02日(距今2462天)
  • 地址:中国»广东»广州:越秀区东风中路越秀城市广场北塔3201
  • 公司:武汉中大科鉴艺术品鉴定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已认证
  • 联系:刘主任,手机:13925009997 微信:guwan899 QQ:1067326388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的国家之一。竹子外表油润,色泽近琥珀,具有浑厚坚韧的特性,而且在中国广大的地域都有栽种,因此用来制作日常用具十分合适。可能是保存的相对困难吧,我们现今能够看到的明以前传世的竹刻器物甚少。明中叶以后至清代是中国手工业大发展的时代,此时竹刻名家辈出,使竹刻艺术从实用转变成为供人们鉴赏收藏的艺术品,也是传世作品最多的两个时代。明代竹刻艺术多集中在嘉定(今上海喜定县)、金陵(今南京市)两地,分为嘉定派、金陵派。嘉定朱松邻祖孙三代的深刻法(指浮雕和圆雕),金陵李耀、濮仲谦的浅刻法,清初张希黄的留青刻法,均为竹刻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三朱擅用深刻作浮雕和圆雕的手法。浮雕又分浅浮雕和高浮雕两种,它与透雕均属竹刻中的阳文刻法,可使器物增加立体效果。刻竹方法为铲去较多竹地,使文饰凸起于上,并能分出层次,高浮雕可分五六层,使器物有圆浑之感,三朱竹刻用刀如运笔,生动有力,人物及动物神态自然。明代竹刻金陵派创始人濮仲谦,刻法与嘉宝派不同,不事精雕细琢,只就其天然形态,稍加凿磨,时人称之“大璞不斫”。其作品大都略施刀刻即生自然之趣,使器物古雅可爱。金陵派的主要技法为浅刻,即竹刻中的阴文刻法。这种刻法不仅有线也有面,刻出的景物可再现书画的笔情墨趣。清中期竹刻工艺出现了留青刻法,也称“贴簧”、“文竹”、“竹簧”,经煮、晒、压,胶合或镶嵌在木胎及竹胎器物上,然后磨光,再在上面雕刻书画纹饰,由于簧色洁净无瑕,嫩簧娇润,宛如象牙。

古董鉴定评估交易,一对一管家式服务,0费用,快速安排交易,为您藏品专项定制交易流程。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