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志趣 » 求购信息 »收藏品 » 其它

国内的永乐青花瓷交易市场哪好

  • 发布时间:2017-11-07 08:37:33,加入时间:2017年05月10日(距今2747天)
  • 地址:中国»广东»广州: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
  • 公司:国艺汇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 联系:何总监,手机:注意:该信息不再有效 微信:注意:该信息不再有效 QQ:注意:该信息不再有效

永乐宣德青花青料多采用的是含锰量低、含铁量高的苏泥勃青,亦称苏麻离青。这种青料被认为是进口的,其色彩浓艳明亮,有晕散现象,釉面还会出现一些错落有致的铁锈斑“瑕疵”,有棕黄褐色,也有深蓝墨色,图形不规则,下陷入骨,别有情致,水墨画之效果跃然于上。这一重要特征在元青花上是较少见的。明洪武青花采用的是国产青料,青花发色灰暗,不见铁锈斑现象。清雍正、乾隆时官窑曾仿永乐宣德青花,但铁锈斑过于均匀细密。现当代仿青花铁锈斑,多数是用铁水点化在釉面上,有人为机械造作之感。

拍场上,一件“明永乐青花折枝花卉八方烛台”在拍卖市场上以880万元的价格拍出;该烛台二度出现在北京翰海春拍中,并以2035万元的高价成交。同年,在伦敦佳士得拍卖场上,一件“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拍出1568.8万英镑(约合1.6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其高仿品市场上价格甚至也高达十几万元。随后,在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一件“明宣德青花藏文高足盌”以2306万元成交。一件“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花觚”在北京匡时五周年秋拍中,以6680万元落槌;香港苏富比秋拍上,一件“明永乐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成交价格再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6866亿港元(约合1.3亿元人民币);去年,一件“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又以1.41亿港元(约合1.1亿元人民币)成交。

永乐青花瓷快速出手  咨询热线:  咨询:(卢经理)

本公司征集的此件永乐青花大盘,胎体较大,宏硕端庄。其内里的典雅清秀及外在的宏大气魄体现无疑。并且器形无论是继承传统还是学习外域工艺,都不是一般的模仿,而是借鉴中加以创造,这样不仅适应了宫廷和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继承传统器物的造型,极富历史韵味。胎体,使用的是皇家专用的高岭土,质地细腻,白度很高,透光度强,成型的稳定性极好。

纹饰绘製自然晕散,青花发色极富层次,蓝色线条看起来美丽娇艳,由于铁的氧化物熔点低,对胎体有轻微的腐蚀作用,因此可以看到深入胎骨的印迹,看起来十分悦目。而其所选的青花钴料极富特色,为典型的“苏麻离青”。“苏麻离青”是一种当时由国外进口的钴料,早可见于明代万曆年间王世懋的《窥天外乘》一书,其中提到:“我朝则专设于浮染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实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永乐时期的青花到了万曆朝即“为贵”,足以看出其珍稀。经过分析,“苏麻离青”是一种优质钴料,其大特点是含铁量较高,呈色极好。

所绘青花缠枝花卉或折枝花纹均为永乐时期比较常见的青花纹饰,盘内纹饰分为三层,盘心绘十二朵缠枝花卉纹,枝叶翻卷;内壁装饰牡丹、菊花等。外壁装饰牡丹、菊花等十二朵折枝花。花卉填色习惯用小笔触,色阶分明。纹饰浓淡自然,缠枝花卉条优美流畅,因用苏料而产生晕散,使线条呈毛茸茸状,增添了柔和绵软之感,侧面看去,可见铁锈斑的下凹痕迹。底釉白中泛青,更显高洁雅致的意境,展现出永乐青花瓷清新明快的艺术魅力。大气古朴的造型,细腻洁白的胎质,莹润亮青的釉汁,清新流畅的纹饰,发色浓艳的青花,实为永乐青花难得之佳器。

大唐宝通有限公司近几年对永乐青花瓷市场价格分析估价表:

明永乐青花缠枝花卉纹双耳扁----价格:RMB日期:

明永乐青花云龙纹扁壶价格:RMB日期:

山田石榴瓶--价格:RMB日期:

明永乐青花云龙纹天球瓶价格:RMB日期:

十四世纪青花瓷船价格:RMB日期:

22004年作望闻问切青花----价格:RMB日期:

邹兰田青花瓷价格:RMB日期:

杨柳岸浮筒--价格:RMB日期:

甜白釉暗刻云龙纹碗价格:RMB日期:

山田石榴瓶--价格:RMB日期:

永乐青花瓷快速交易  咨询热线:  咨询:(卢经理)

随着景德镇瓷器业的昌盛繁荣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负盛名,与宣德青花一道被称为开创了中国青花瓷的黄金时代。永乐朝前后期瓷器质量发生很大变化,永乐早期制品基本接近洪武朝后期,而后期制品则与宣德早期相接,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精品,绘画层次感好,审美情趣大相径庭。随着人们对艺术品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已收藏一件永乐的官窑为荣,此件藏品将会是本场拍卖会亮点之一。

一件永乐青花大盘,扬州藏友花100万多元人民币,从国外竞拍获得,转手之后,又以350万元的高价轻松售出。历史上有“永宣不分家”之说,明永乐宣德期间生产的青花瓷器素来独领风骚饱受亲睐。

永乐时期的青花瓷器如此珍贵,其原因不仅在于御窑製度的逐步确立和工艺上的进步,另一个重要原因为中外往来密切,明永乐宣德时期三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其中有六次发生在永乐时期。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